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 首页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img
  • 首页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智慧城市

首页 > 资讯中心 > 智慧城市

“一桥一策”,让北京的桥下空间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 发布时间:12-30 点击数:

  桥下的空间应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从北京市规划委获悉,《北京市桥下空间利用设计导则》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有了这个“指南”,北京的城市道路、轨道交通、道路桥梁等桥下空间有望得到精心设计和有效利用,从桥下“灰色空间”变为“公共活力空间”。

  “一桥一策”将桥下空间的可利用功能分为八种类型

  北京地面上的桥梁可分为五类:立交桥、匝道桥、跨线桥、直线桥和其他。根据空间面积,可分为大、中、小、微四类。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桥下每个空间区域都将进行“一桥一策”的设计。《指南》在满足现有规范和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原则上以开放空间为主,将桥下空间的可利用功能分为八种类型。不仅可以建设舒适安全的公交车站,还可以设置快捷便利的停车设施,提供弹性可靠的市政保障、原生态的景观绿化、开放包容的休闲空间、活泼动感的运动场地、触手可及的便捷服务等一系列城市公共服务。

  1、针对“舒适安全的公交停靠站”范畴,《导则》提出,在桥梁下设置公交停靠站,应当符合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满足公交出行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并充分考虑周边市民的可达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新增车站要开展交通影响分析评价专项研究,合理选址,优化交通组织,同步完善交通设施,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2、针对“快速便捷停车设施”这一类别,指南提出,应主要满足公共停车需求,主要用于停放中、小型机动车和自行车。不得停放中重型车辆、大型车辆、易燃易爆车辆、危险品、有毒有害物品、报废车辆、僵尸车。停车设施应当按照“安全、有序、美观”的原则设置。

  3、针对“有韧性、可靠的市政安全”范畴,导则提出,对于必要的城市环卫、养护、绿化和交通管理设施,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其设置应当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4、《导则》根据“原生景观绿化”范畴,提出应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生态保护等原则。,并综合考虑地方特色、桥下空间特征、创新景观设计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等。创造原始景观空间。

  5、针对“开放包容的休闲空间”范畴,导则提出桥下空间可用于公共活动,不仅包括点状绿地和场地,还包括线形绿道、步行和休闲廊道等。同时,可以根据周边市民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场地类型,提供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组合。

  6、鉴于“生动活泼的运动场馆”类别,《导则》提出,鼓励在桥下空间允许的区域设置市民日常休闲、健身和运动的专用场馆。比如篮球、足球、羽毛球、滑板、跑酷、攀岩。根据场地面积,选择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形成各种平面布局格局。

  7、《指南》根据“触手可及的便民服务”这一范畴,提出桥下空间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承担更多的便民服务功能,主要以便民利民为原则,满足周边市民对便捷性生活的需求。

  8、针对“多元一体复合功能”范畴,导则提出,对于不同区域桥下空间的差异化利用方向,从满足城市功能、拼接城市、提高桥下空间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考虑多种功能的综合匹配,形成复合兼容矩阵进行引导。比如景观绿化功能可以作为其他功能的补充,与休闲、运动相结合;社会停车、公交场站、市政安防功能需要保证机动车的便捷通行,尽量避开人群聚集等复合设施,避免相互干扰。

  该指南还加强了照明、标识、街道设施和其他附属设施的设计指南,将地域特色融入设计元素,创造满足市民需求和传播特色文化的公共空间。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导则》在编制过程中,收集分析了大量国内外桥下空间相关实践案例,学习了先进成功的设计经验,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和思路,兼顾了落地和创新。下一步,市规划委将继续跟踪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案例和问题解决方案,不断总结经验,适时更新导则,让北京的桥下空间焕发新的活力。

上一篇:居民用电风险监测预警平台
下一篇:着力打造京津冀航运枢纽和智能创意高地 顺丰华北智慧物流总部竣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 智能化技术升级绿色人居环境
  • 以“智慧世界,智慧城市”为主题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
  • 云端公共就业服务7×24小时不打烊
  • 万人基站数全国第一 开放上千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 上半年数字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升至43.3%
  • 线上“极智” 线下“极致”城市副中心将建网上政务虚拟大厅
  • 城市副中心剧院探索行业新标 “文化粮仓”待开仓
  • 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预计年底前亮出外立面34万平方米里的“科技范儿”
  • 1050个智能门磁助力居家隔离工作
  • 描绘数字新通州宏伟蓝图 实现首都副中心智慧发展
  • 手机随叫随到,安全员保驾护航,市民体验自动驾驶——“这趟出行我打90分”

产品推荐

智慧园区办公写字楼解决方案

智慧园区办公写字楼解决方案

城乡建设领域碳中和建筑实施方案

市政居家智能照明系统

市政居家智能照明系统

智慧建筑能源能效监管系统

智慧建筑能源能效监管系统

智慧建筑/智慧园区运维管理集成平台

智慧建筑/智慧园区运维管理集成平台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服务热线
0512-83898135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苏州市产研院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澄阳路116号阳澄湖国际科创园3号楼4层
邮箱:scrhjj@163.com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版权所有2010-2022苏州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22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