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 首页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img
  • 首页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建筑行业资讯

首页 > 资讯中心 > 建筑行业资讯

现代室内景观规划:喷泉、水景、雕塑景观规划

作者: 发布时间:05-26 点击数:

  在室内规划中景观元素是指景观要素在空间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举个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在现代的室内空间中,景观元素主要通过不同的风格形式表现出来,如现代园林规划中常用的水体装饰方式为水纹造型;古典园林中常用水纹雕刻。在现代室内空间中,运用比较多的就是水景装饰。传统景观元素有很多,但是现在更多的都是运用现代景观元素来开展规划。传统的景观元素以自然形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经过千百年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效果。现在很多人对传统元素开展模仿并没有很好地融入自己的室内环境当中,这也是很多室内规划师忽略掉传统元素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室内规划中常见的景观规划元素有:喷泉、水景、雕塑、小品、花架、地面铺装以及园林植物等。

  景观元素分别开展简单介绍:

  1、喷泉

  喷泉是一种很常见的景观规划元素,喷泉不仅能作为一种装饰性的景观元素,还可以在室内空间中营造出一种高科技的动感。现在很多室内规划师在开展规划时会选择运用喷泉作为景观规划元素,并且为了满足市民的视觉效果,在现代室内空间中喷泉通常会安装到天花板上或者直接设置在地面上,还可以利用一些小型的喷泉来实现市民对景观元素的观赏。举个园林中常见的水幕电影、音乐喷泉、水雾等等。

  2、水景

  水景是一种常见的景观规划元素,是指有水的地方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景观形式。水景元素在园林规划中主要分为人工造景和自然景两种形式,一般采用人工造景的景观元素比较多。在现代室内规划中,水景是一种常见的景观元素,可以起到较好的点缀功能。水景可以利用不同的造景方式营造出不同的水景效果,举个喷泉、瀑布、流瀑、跌水等。 水景不仅可以对整个园林起到点缀功能,还能更好地提升室内空间的绿化效果,让整体空间都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在现代室内规划中,我们也可以将水景融入室内规划中,起到较好的景观装饰功能。

  3、雕塑

  雕塑也是现代室内规划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景观元素。雕塑最早出现在希腊、罗马等古希腊文明中,并慢慢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在现代室内规划中,雕塑在应用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   1)点缀空间、分割空间:通过在空间内放置雕塑,可以分割空间、引导视线,并且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装饰功能。

  2.   2)美化环境:在室内规划中加入雕塑元素,可以使建筑、家具等更具美感,同时还可以改变室内空间的面貌。

  3.   3)烘托气氛:市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室内环境中加入雕塑元素能增加整个环境的艺术感,并且能烘托室内环境的氛围。


上一篇:铁路物流园规划建设地址建筑规划注意这两点
下一篇: 工业厂房除尘技术水平和智能化方向规划现状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思萃|甲级写字楼建筑规划理念及要点汇总
  • 思萃|高层办公楼建筑规划需要重视的几个要点
  • 思萃|建筑规划需要学些什么,自学建筑规划有什么方法
  • 思萃|面向自然与文化特色的旅游区建筑规划对策
  • 思萃|工业厂房规划案例
  • 思萃|阿尔瓦·阿尔托人情化建筑规划思想解读
  • 思萃|绿色医院建筑规划要点汇总
  • 思萃|学校建筑规划创新要求
  • 思萃|概述文化产业下的旧厂房再生规划
  • 思萃|学校综合教学楼规划怎么运用绿色建筑规划理念

产品推荐

智慧园区办公写字楼解决方案

智慧园区办公写字楼解决方案

城乡建设领域碳中和建筑实施方案

市政居家智能照明系统

市政居家智能照明系统

智慧建筑能源能效监管系统

智慧建筑能源能效监管系统

智慧建筑/智慧园区运维管理集成平台

智慧建筑/智慧园区运维管理集成平台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服务热线
0512-83898135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苏州市产研院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澄阳路116号阳澄湖国际科创园3号楼4层
邮箱:scrhjj@163.com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版权所有2010-2022苏州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22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