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 首页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img
  • 首页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建筑行业资讯

首页 > 资讯中心 > 建筑行业资讯

思萃|文旅融合为导向的绿色新农村发展模式筛选

作者: 发布时间:02-17 点击数:

  随着中国的不断变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对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中国许多村庄在产业联动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成为重中之重。通过文旅融合,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完善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改变乡村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乡村面貌,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下面建筑规划研究中心就谈谈以文旅融合为导向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城郊结合部乡村的振兴与发展模式

  城郊型综合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出口,区位条件优越,城市经济发展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和带动城市与乡村关系密切,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城市化发展或融入城市发展空间的优势。因此,城郊综合村需要注重发挥区位和地租成本优势,结合农村特点开展现代服务业。依托贴近消费市场的优势,开发创新策划文化旅游产品,大力推进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还可以基于空间优势发展都市多功能农业,提升产业附加值。

  2、特色发展型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适用这种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村落,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或民族特色,或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如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特色景观村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实现乡村振兴。这类村落具有发展文化旅游融合的独特条件,应在保护优先的原则基础上,深度挖掘和开发乡村文化内涵和人文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

  3、休闲农业中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发展休闲农业是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的基础,是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采用这种振兴模式的农村地区需要坚实的农业基础、旅游市场丰富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合理满足市场需求,以本地短休闲市场为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全产业链。应加快休闲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差异化发展,引入金融保险,降低休闲农业经营中的潜在风险。

  4、乡村工业乡村振兴与发展模式

  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基础越好,产业优势越突出。乡村产业振兴模式首先要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旅游文化发展进程,促进产业链延伸,打造特色产业为核心、具有工业旅游特色的综合工业体系。适合采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模式的农村,应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能够增强当地产业体系的完善性,既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增强产业抗风险水平。基于文旅融合的乡村产业振兴模式是基于产业美学的、围绕商务活动的商务旅游发展模式。


上一篇:思萃|碳达峰、碳中和基础下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策略
下一篇:思萃|现代化住宅建筑中对智能化规划的运用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思萃|高层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汇总
  • 思萃|当前工业厂房给排水规划的几点问题汇总
  • 思萃|居住区的概念及规划规划原则汇总
  • 思萃|建筑规划院保障建筑规划工期及质量的一些措施
  • 思萃|编制新城区规划主要工作
  • 思萃|BIM技术推动装配式建筑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 思萃|惠州某小区规划规划方案总说明
  • 思萃|建筑防火疏散规划的必要性及规划理念筛选
  • 思萃|建筑仿生理念在现代建筑规划中的运用
  • 思萃|现代艺术中心装修规划理念

产品推荐

智慧园区办公写字楼解决方案

智慧园区办公写字楼解决方案

城乡建设领域碳中和建筑实施方案

市政居家智能照明系统

市政居家智能照明系统

智慧建筑能源能效监管系统

智慧建筑能源能效监管系统

智慧建筑/智慧园区运维管理集成平台

智慧建筑/智慧园区运维管理集成平台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服务热线
0512-83898135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苏州市产研院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澄阳路116号阳澄湖国际科创园3号楼4层
邮箱:scrhjj@163.com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版权所有2010-2022苏州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22489号